<rp id="wjabt"></rp>
    <li id="wjabt"><ruby id="wjabt"></ruby></li>
    <track id="wjabt"><ruby id="wjabt"></ruby></track>

    超、特大城市擴至21個 中心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引領能力日益增強

    中心城市尤其是超大、特大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引領能力日益增強,那么,我國現在有哪些超大、特大城市呢?

    近日,由國家統計局提供的《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: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、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》(下稱“圖表”),在2021年第18期《求是》雜志上公布。

   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,按照城區人口排序,我國超大城市增至7個,分別是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重慶、廣州、成都、天津。特大城市增至14個,分別是武漢、東莞、西安、杭州、佛山、南京、沈陽、青島、濟南、長沙、哈爾濱、鄭州、昆明、大連。

    超大城市:深圳超廣州,成都新晉級

    城區人口規模是衡量城市大小的指標。

    根據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《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》,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,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為I型大城市,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II型大城市;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;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。

    該圖表顯示,當前共有7個城市城區人口規模超過1000萬人,且全部處于1000萬到2000萬人之間,這7個城市分別是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重慶、廣州、成都和天津。這七個城市包含了四大直轄市以及深圳、廣州、成都這三個近十年來人口增量最大的副省級城市。

   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說明,圖表中的城區人口指城區常住人口。而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,區、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,不包括鎮區和鄉村。

    數據顯示,上海城區人口規模為1987萬人,占市域總人口的八成左右。從城區人口規模來看,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。上海擁有大量的跨國企業以及上交所等金融機構,總部經濟、研發創新等十分突出,進而吸引了大量人才,這些群體的收入都較高。因此,近年來上海的居民人均收入持續位居全國第一。

    上海之后,北京以1775萬人位居第二,占該市市域總人口的81%。深圳以1744萬人的城區人口規模位居第三,僅比北京少31萬人。

    如此小的差距,也跟城市的空間分布格局有關。深圳本土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里,加入深汕合作區之后,深圳總面積達到了2465平方公里,仍是目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市域面積最小的。另一方面,早在2004年深圳就宣布取消農業戶口,所有戶籍居民全部改為城市居民,也就是全域城市化。深圳由此成為首個沒有農村建制、沒有農村社會體制的城市。不過,雖然戶籍人口全部是非農業人口,但深圳仍有少量的農業地帶。實際上,如果只看中心城區的話,深圳的城市規模還是與北京有不小的差距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根據住建部于2020年底公布的《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》,廣州城區人口規模尚位居深圳之前,此次七普之后,深圳城區人口規模已經超越了廣州。

    滬京深之后,直轄市重慶以1634萬人的城區人口規模位居第四。重慶總面積有8.24萬平方公里,相當于一個中等省份的規模,下轄的一些城區離主城區很遠。如果只看中心城區的話,重慶還是比廣州略小一些。

    一線城市廣州城區人口達到1488萬人,占市域總人口的八成。廣州之后,來自西南的副省級城市成都市域人口達到了1334萬人,占市域總人口的63.7%。成都也由此進入到超大城市的行列。十年來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.89萬人,在所有城市中僅次于深圳和廣州,位居第三。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位于主城區,因此成都城區人口規模也快速增長。

    直轄市天津城區人口為1093萬人,位居第七。

    相關內容

    排行

    更多>>

    超、特大城市擴至21個 中心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引領能力日益增強

    中心城市尤其是超大、特大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引領能力日益增強,那么,我國現在有哪些超大、特大城市呢?近日,由國家統計局提供的《經濟社會 [詳細]

    頻道精選

    更多>>